觉醒中的海淡江湖
海淡行业火了
7 月份以来,一连串国内企业主导的并购打破了海水淡化行业的平静。
先是巴安水务宣布将收购瑞士水务股权以获得源自 IDE 的海淡核心技术。而后天壕环境全资收购拥有 5 个海淡项目业绩,以及十多项脱盐技术的赛诺水务。8 月初,巴安水务宣布将再次出手,以 96.7 万欧元收购德国上市公司 ItN 的 64%股权,ItN 的核心产品陶瓷平板膜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反渗透工艺的前端处理。最后,也是最令人瞩目的,外媒曝出国资背景上市公司中交股份正在参与全球海淡巨头 IDE Technologies 的竞价收购,收购金额可能高达 43 亿元人民币。之前在环保领域中受关注度并不高的海淡行业为何突然就火了?这些收购的目的何在?
收购瑞士水务股权获得海水淡化核心技术
696万元收购德国上市公司获得可用于海水淡化RO工艺前端处理的陶瓷平板膜技术
获得5个,规模总计9.2万吨/日海淡项目工程业绩,获得约10个脱盐技术
以43亿元竞价收购以色列海淡巨头,获得约50万吨/日海淡项目规模
尴尬的几年
海水淡化行业并非没有火过。2012 年,为促进海水淡化行业发展,国务院发布了海淡领域的第一份重要政策《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》。在随之而来的行业内外广泛的分析、讨论以及预测中,海水淡化产业将成为环保领域“风口猪”的美好图景跃然纸上。《意见》中为海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:到 2015 年,海水淡化能力达到 220 万-260 万吨/日(也即当年规模的 3 倍)。然而,随后几年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数据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:至 2015 年,中国海水淡化工程处理能力为 102.7 万吨/日,三年仅增长了 38%。毫无疑问,这只猪的飞翔梦并没有实现。
问题在哪儿
那么,问题在哪儿?其实原因并不难解释,海淡行业有一个天然的痛点:即使用上了更新更加前沿的处理工艺和技术,但产品——水却与传统的纯水或市政水生产工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。相反,高耗能的脱盐流程带来的高成本却成为了行业的最大桎梏。